
当美国"希金斯"号驱逐舰和英国"里士满"号护卫舰再次驶过台湾海峡,大陆的反应既在意料之中又意味深长。东部战区发言人石毅大校直接将此举定性为"骚扰和挑衅",并警告其"破坏台海和平稳定"。这种强硬表态背后,是对台海问题日益清晰的红线意识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美英联合行动(图1)并非孤立事件。就在一周前,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舰刚完成类似航行,引发中方连续警告。这种"车轮战"式的航行自由行动,显然经过精心协调,反映出美国及其盟友正在将台海作为对华施压的重要切入点。 美方始终强调这些行动属于"例行航行",但在地缘政治语境下,没有真正的"例行公事"。每艘军舰的航线选择、通行时机都经过精密计算,既要在国际法框架内操作,又要达到特定的政治信号传递效果。五角大楼一边表示"不寻求冲突",一边强调"保护利益",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恰恰体现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模糊传统。 大陆的应对同样值得玩味。在外国军舰过航的同时,最先进的航母福建舰正驶向南海演训。这种"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"策略,既展示了军事存在,又避免了直接对抗。 外交部发言人将福建舰的行动定义为"常规安排",与对美英行动的指责形成微妙对比,凸显了中国在话语权争夺上的策略转变。从法律层面看,双方都在打"国际法"牌。中国强调国内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双重合法性,而美国则高举"航行自由"旗帜。这种法律话语的博弈背后,实质是海洋规则制定权之争。 台湾海峡最窄处约130公里,完全在中国主张的专属经济区范围内,但美国拒不承认相关海洋权益主张,这就构成了根本性的法理分歧。 历史数据显示,外国军舰过航台海的频率近年来显著上升。从2017年至今,美军舰(图2)每年通过台海次数从3次增加到10余次,且越来越多地出现盟国舰艇伴航或单独行动。这种常态化既反映了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,也表明台海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常态化舞台。 深层次看,台海航行自由博弈实际上是双方博弈的一个缩影。美国试图通过维持军事存在来确保地区主导权,而大陆则通过强化反制能力来捍卫核心利益。这种博弈不太可能引发直接冲突,毕竟双方都在测试对方底线,同时避免越过红线。未来趋势表明,类似过航行动将继续保持当前频率,但形式可能更加多样。美国可能推动更多盟国参与,甚至尝试多国联合巡航;解放军则会加强监控和反制能力,包括完善区域拒止体系。福建舰(图3)不久以后的服役或将改变区域力量平衡,使中国有能力在更远距离上展示存在。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更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。目前中美之间存在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等机制,但在台海问题上缺乏专门对话渠道。双方需要就航行安全、相遇规则等具体问题开展专业技术对话,避免误判导致意外事件。 从更广视角看,台海局势最终走向取决于中美整体关系发展。如果双方能够找到竞争共存的新模式,台海问题可望保持相对稳定;若对抗持续升级,台海可能成为新的危机爆发点。当前双方都表现出一定克制,但这种克制需要更多制度保障。 在这场围绕台海的博弈中,没有旁观者。地区国家普遍希望维持稳定,但也不得不选边站队。国际航运和贸易利益更要求各方保持克制,避免局势升级。台海的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,但需要通过务实对话和相互妥协来实现。


股票配资体验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